學習心得
聯系我們 CONTACT
2019-05-05 16:58:58 閱讀:
機電工區黨支部 張延寧
近日,我參加了礦黨委組織的黨性教育培訓。我們一行39人,奔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性教育培訓。短暫的三天時間,學習生活卻異常豐富充實。我們認真聆聽、用心記錄有關井岡山斗爭及井岡山精神的專題教學;我們循著革命先烈的足跡,接受體驗式教育;我們和紅軍后代座談互動、感受老一輩老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懷和感人事跡;我們參觀黃洋界哨口、主席故居、瞻仰革命歷史紀念碑等,接受現場教育?;仡櫢锩窢幍臍v史,使我們大家的心靈接受洗禮,情感受到震憾,黨性得到鍛煉。組織編排以現場教學、互動教學、體驗式教學等多種形式讓我們有機會重溫了戰爭時期的歷史和光輝歷程,悼念紅軍革命英烈,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頭戴紅軍帽,身穿紅軍服,唱響紅軍歌,此次參觀了井岡山烈士陵園,了解了井岡山的烈士及他們的英雄事跡,每當面對烈士陵園或者聽到烈士的英雄事跡時,我都會詰問自己,當我在這樣的情況下時,我做得到嗎?實話實說,未必可以。我常為此而慚愧,卻不知道原因在何。直到在井岡山烈士陵園,聽到了講解者“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但他們卻把年輕的生命獻給了自己追求的事業,因為他們有堅定的信仰”。“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毛主席的西江月生動的描述了1928年8月紅軍在井岡山第二次反會剿的情形。同時,這也充分體現了井岡山兩年零四個月革命斗爭的嚴酷形勢和軍民一心的斗爭決心。八十多年過去了,黃洋界的隆隆炮聲早已散去,但革命的精神猶存。
聆聽教授聲情并茂的授課,對井岡山斗爭與井岡山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參觀小井紅軍醫院和小井烈士墓,感受到當時紅軍在缺醫少藥、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鑄就了艱苦奮斗的革命優良品質,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信仰的力量;與紅軍后代訪談互動,真正感受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懷和感人事跡,內容真實、情節感人,讓我們都熱淚盈眶;參觀黃洋界哨口、毛主席故居、瞻仰革命歷史紀念碑等,深切感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堅定理想信念,以及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革命精神。“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充分證明了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銅墻鐵壁,堅韌不摧。一堂堂精彩授課、一幕幕現實場景、一段段真實體驗,讓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接受洗禮、情感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憾,使我進一步錘煉了黨性,增強了政治定力,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新的認識,思想境界得到了新的升華。多少年,風雨洗盡了這片泥土上的斑斑血跡,卻給我們后人留下一段難以忘懷的歷史,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 “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卻是偉大而永恒的,不但不會被歲月的風塵所遮蔽,而且會代代相傳,源遠流長。
學習弘揚井岡山精神,就應結合人社工作實際,真正把“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貫穿到各項工作之中去。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引領下,神山村從一個默默無聞甚至被人調侃“有女莫嫁神山男”的貧困山村,到人們不惜長途跋涉數小時只為一睹芳容的幸福園,已經在全國率先脫貧,摘掉了貧困帽子,成為全國脫貧攻堅的樣板村。神山村只用了短短一兩年的時間,發揚“井岡山精神”,打贏了脫貧攻堅仗。到達神山村,剛一下車就被村內的生機所感染。涓涓溪流帶動著竹子做成的水車不停地旋轉,一幢幢富有當地特色的嶄新客家小樓張開懷抱,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打糍耙、吃農家樂、買土特產……這里好不熱鬧。
此次井岡山黨性教育培訓活動讓我受益良多,我將把“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帶到工作中去,把工作做得更加出色。